距離讓全台花販為之瘋狂的一天,已過去十年。
十年前的昨天,時任召委張慶忠在國會衝突之中,趁亂稱「服貿3個月審查期已過,依法視為已經審查並交由立會存查」,就這樣把吵了一年的服貿草草存查,用時僅30秒。隔天,全台300名抗議學生、民眾衝破立法院警力,在立法院議場靜坐抗議,表達身為台灣人民,對自由的基本要求。
如果服貿(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)通過,會有什麼影響?
服貿的協議內容主要是開放中國企業入駐台灣、台灣企業也可以進駐中國市場,但也有不少負面影響:
1. 對台灣中小企業造成極大威脅:台灣共有143萬家中小企業,佔4成GDP,這些企業在往中國發展後也會面臨過度依賴中國的「親中企業」
2. 經濟成效低:原先在簽署服貿前,並未公開官方的經濟影響評估,直到民間及學界有質疑聲浪經濟部才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,在一個月內倉促完成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經濟影響評估報告》。報告顯示,服貿對於台灣的經濟效益增幅低:在簽訂服貿下,我國對外的服務業總出口可望增加1.61%,總進口約增加0.3%;對於只出不進的結果,中經院將原因歸為「我國對中方開放幅度不夠大」
3. 台灣勞工人權受損:引入廉價中國勞動力替代台灣勞工,本土台灣人就業難度加劇,勞動力市場將大改變。雖然政府宣稱只開放中方投資人及管理人員來台,但所謂管理人員其實就是白領勞工,甚至有以白領勞工之名入境、卻行藍領勞工之實者。時任馬政府則大張旗鼓吹噓中資來台是增價台灣人就業機會,然而據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統計,中資來台的前十大投資案,為台灣創造的就業機會遠少於裁員人數,以致中資來台創造的總就業人數實為「負數」(不斷裁員)
4. 文化的衝擊:更是這場「貿易自由化」之下,常被隱藏的軟攻擊。
參考來源:
《以勞工為燔祭的服貿協議》洪敬舒
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經濟影響評估報告》中經院
《太陽花10年後──10個值得被記住的關鍵字》報導者
這本《福島漂流記》我之前也寫過一次讀書後的日記(https://evie1220.pixnet.net/blog/post/142147573),這一次寫的是本書最後一篇文章〈陸續漂流〉
板塊間互相推脫、移動,居無定所的福爾摩沙——《福島漂流記》
文章開始,是由「漂流者大會」的一位致詞人來闡述:一百年前,這片土地上受清國、日本政府以及社會階級所壓迫的「無力者」們,組成了一個「無力者大會」希望可以推動改革、爭取權益。一百年後,同樣卻也改變了的福爾摩沙上,第十三屆漂流者大會正式開幕。
「漂流」一次,帶給人不穩定性、危險性、窒息的感覺、對未知的恐懼及無限的等待的麻木。一切漂流者的起源來自2001年發生的「漂島事件」,因為一場大地震,台灣本島分裂成東西南北四個群島,往不同分享漂移。舊有的北部行政區塊「北區」往東海移動,預計會成為中日韓三地的重要交通樞紐,可惜因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,未來將有不少土地被淹沒。「西區」逐漸往中國移去,居民紛紛急著脫手房地產,唯恐哪一天與中國土地相接時受中共政府影響,所有地契都成廢紙。「南區」會進入到南海中央,正式加入東南亞的群島體系,或將成為海外華僑貿易的重要一環。而最使人眼紅的還是「東區」,往不斷往太平洋方向漂移,有人認為將成為美國的新一州,使得不少民眾砸錢投資開發。
也因為土地分割,過去所強調的「本島文化」似乎也不再重要,取而代之的是每一個群島過去的本土發展。東區的居民開始大力推動自強說法,說以前在清朝版圖裡就從未納入過它們,化外之地的事實讓他們與其他地方有所特別。金馬地區則是相反,對於分割表示喜聞樂見——總算不用依據本島的殖民歷史來治理,可以自由的發聲。
這篇〈陸續漂流〉文章裡,將本書所收錄的全部文章都統一彙整,以漂流者大會上收到的與會知識分子所投稿的「假設個案」來作解釋。
我很喜歡在這篇文章裡(大會)主講者在末尾以他試圖克服對水的恐懼、努力學習自由式,過程中不顧教練建議,選擇要憋更久氣的「六划一換」來練習。因為他總是害怕吃到水,害怕換不到氣,所以哪怕因為缺氧對肌肉的控制將會降低,他仍持續閉氣,把沒口氣都憋的好久好久。
「不吸氣,不吐氣。把頭埋在水面下,維持現狀。我並不知道下一次的抬頭換氣,會不會讓自己比較好一些。孱弱的身體與不純熟的技巧,都讓不穩定的風險提高。或許僥倖,這次換氣一切無事。或許不幸,嗆到幾口水,努力忍住衝入鼻腔的不適感。若更長遠地看,或許這次換氣換得不夠,使下次抬頭時要更用力吸氣,加速體力的不支。但這樣蹩腳地繼續下去,還能游得多遠呢?我沒有答案。」
雖然作者沒有明說,但我想這是在表達一個土地上的人民,為了自己的生活可能對政府體制做出的一切行為。有些人為了在安穩中追求「安全感」,選擇忍一時就撐了過去、日子還是能過;有些人選擇起身革命,或許成功塑造了比上一個還要好的統治者。
這樣說似乎有點難以共鳴,畢竟「革命」聽起來是一個有些久遠的事。但其實就像投票一樣。投票所象徵的民主自由一直是台灣人民所引以為傲的,這並沒有錯,然而,民主並不是試驗品,並不能夠抱以「這次不行投的人太爛,還有下一次!」的心,誰能保證這四年間我們所選出來的人的真實能力如何,又有誰能保證在下一次選舉時是否能完全剷除上一任所留下的「遺毒」呢?
自由是疼痛的,是難以適應的,但我們生而為人,又知道自由是必須的。
太陽花十週年了,民主革命仍在向前。